高晓松使用替尔泊肽暴瘦?
在当今社会,肥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而减肥方法的演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期,减肥领域的焦点似乎从传统的“少吃”“多动”模式转向了更为便捷的“打针”方式。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也揭示了公众对快速减肥效果的追求。
9月8日,知名人士高晓松在社交媒体上罕见露面,其自拍照显示他成功减重,从圆脸变为瓜子脸。这一变化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他们并未询问传统的减肥食谱或运动秘籍,而是直接质疑其是否使用了“打针”减肥法。这里的“针”指的正是替尔泊肽(Tirzepatide),一种在减肥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型药物。
替尔泊肽作为一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的双重激动剂,通过调节食欲、热量摄入和代谢功能,展现出显著的减重效果。其作用机制类似于一个高效的团队领导者,能够同时激活GIP和GLP-1的潜力,从而实现降糖和减重的双重目标。这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瞩目,例如在SURMOUNT-CN研究中,替尔泊肽显示出显著的减重效果,平均减重可达45斤。
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替尔泊肽注射液或片剂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其适应症为“作为低热量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用于初始体重指数(BMI)≥24.0且<28.0 kg/m²(超重)且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或BMI≥28.0且<30.0 kg/m²(肥胖)的成人患者体重管理”。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据《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中国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按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估算,中国约有5.02亿人超重、2.04亿人肥胖。这一数据凸显了肥胖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对公共卫生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轻体重和苗条身材的追求愈发强烈。传统的减肥方式,如“少吃”“多动”,由于对参与度和执行力要求较高,逐渐被“扎一针就能瘦”的快餐式减肥理念所取代。这种观念的转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例如,许多本不需要使用替尔泊肽的人群,为了追求快速减肥效果而盲目使用,导致真正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或肥胖症患者面临用药短缺的困境。
综上所述,替尔泊肽的出现为肥胖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对药物滥用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担忧。在追求快速减肥效果的同时,我们仍需强调科学、健康的体重管理方式,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药物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