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减肥药orforglipron比司美好很多?
2025 年 10 月 15 日,礼来公司抛出一枚 “重磅炸弹”—— 其在研口服 GLP-1 受体激动剂 orforglipron 的两项 3 期临床试验(ACHIEVE-2、ACHIEVE-5)均达成主要及所有关键次要终点。这款每日一次口服、无需空腹服用的小分子药物,不仅在头对头研究中击败经典降糖药达格列净,与胰岛素联用时更实现 2.1% 的糖化血红蛋白(A1C)降幅,为 2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 “摆脱注射、强效控糖” 的新希望。
▍一、双研究数据拆解:orforglipron 的 “控糖战斗力” 有多强?
orforglipron 的两项 3 期研究覆盖了 2 型糖尿病治疗的两大核心场景,用硬数据证明了其临床价值:
1. 单药升级场景:碾压 SGLT-2 抑制剂达格列净
ACHIEVE-2 研究针对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仍失控的患者(入组 A1C 7.0%-10.5%),开展了 orforglipron 与 SGLT-2 抑制剂达格列净的头对头对比。达格列净作为临床常用药,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糖,同时具备心血管保护作用,但在这项纳入 962 人的研究中,orforglipron 展现出显著优势:
• 核心疗效:orforglipron 实现 A1C 降低 1.7%,是达格列净(0.8%)的 2 倍多;
• 统计学意义:所有剂量组(3mg、12mg、36mg)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值均<0.001;
• 额外获益:在减重及改善血脂、血压等心血管风险因子上均达关键次要终点。
2. 胰岛素联用场景:再降 A1C 2.1%,突破治疗瓶颈
ACHIEVE-5 研究聚焦 “胰岛素治疗仍不达标” 的难治性患者,评估 orforglipron 联合甘精胰岛素的疗效。结果显示:
• 联用 orforglipron 后,患者 A1C 进一步降低 2.1%,且甘精胰岛素剂量可灵活调整;
• 即使患者已联用二甲双胍或 SGLT-2 抑制剂,orforglipron 仍能带来显著控糖增益;
• 同步实现体重下降,解决了胰岛素治疗中常见的 “体重增加” 痛点。
▍二、口服 GLP-1 的 “革命性优势”:不止于 “不用打针”
作为非肽类口服 GLP-1 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 的核心竞争力远不止 “强效控糖”,更在用药体验上实现了三重突破:
1. 服用便捷性:每日一次,吃饭喝水不忌口
与需空腹服用的口服司美格鲁肽不同,orforglipron 可在全天任何时间服用,对饮食和饮水无特殊限制。这意味着患者无需刻意调整进餐时间,大大降低漏服风险,尤其适合工作繁忙、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2. 适用场景广:覆盖 “单药升级” 到 “胰岛素联用” 全链条
从 ACHIEVE-2 的 “二甲双胍失效后升级治疗”,到 ACHIEVE-5 的 “胰岛素联用增效”,再到此前 ACHIEVE-3 研究中击败口服司美格鲁肽的结果,orforglipron 已在三大核心场景中证明疗效,未来可适配从初治到难治性的全阶段患者。
3. 安全性可控:胃肠道反应轻,无肝脏风险信号
两项研究中,orforglipron 的安全性与既往数据一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至中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通常可自行缓解;更关键的是,未观察到肝脏安全性信号,治疗中断率维持在低水平。
▍三、研发加速:肥胖适应症年底报产,2026 年冲击糖尿病市场
orforglipron 的开发进度已进入 “冲刺阶段”,礼来的管线布局清晰可见:
• 肥胖适应症:计划于 2025 年底前向全球监管机构递交上市申请,抢占口服减重药蓝海;
• 糖尿病适应症:ACHIEVE 系列最后一项注册研究(ACHIEVE-4)结果预计 2026 年一季度公布,全年将递交上市申请;
• 拓展潜力:目前还在探索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骨关节炎疼痛等肥胖相关合并症中的治疗价值。
礼来心血管代谢健康产品研发高级副总裁 Jeff Emmick 博士指出:“orforglipron 在两项活性对照研究中均展现优效性,有望成为 2 型糖尿病治疗的新标准。” 这一判断背后,是口服剂型对患者依从性的革命性提升 —— 毕竟对需长期用药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天一片” 远比 “每周打针” 更易坚持。
▍口服 GLP-1 的 “战国时代”,患者终成最大赢家
从注射剂到口服药,从肽类到小分子,GLP-1 药物的迭代始终围绕 “更强效、更便捷、更安全” 的核心。orforglipron 的双 3 期成功,不仅让礼来在与诺和诺德的竞争中再添筹码,更给全球 4.6 亿糖尿病患者带来实际获益:未来或许只需 “一片药”,就能实现 “强效控糖 + 减重 + 心血管保护” 的多重目标。
不过需特别提醒:orforglipron 尚未在中国获批,礼来不推荐任何未获批药品的使用。距离这款 “口服控糖新星” 真正落地临床仍需时间,但这场由创新驱动的治疗革命,已然箭在弦上。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